BM-WR防水混凝土作為主體結構,以BM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或BM-T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為外設防水層,
降低混凝土開裂概率。
保證混凝土防水性能。
保證混凝土耐久性。
設計: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在小于0.2mm,卻不得貫通
施工:嚴格按照標準施工
材料:符合國家標準
1混凝土拌制:緊密協調,準確控制原材與生產
2澆筑前準備:鋼筋配置準確,綁扎牢靠,模板嚴密牢靠。
3混凝土質量檢驗與控制: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測試,每班不少于兩次,原材料4要保持穩定,如有變化,應提及時調整配合比。
5混凝土澆筑:“一個坡度,循序推進,一次到位”澆筑。
混凝土振搗密實,不能漏振、欠振,不過振。
合理安排施工進度,完善技術措施,確保不出現“冷縫”。
6混凝土養護:專人負責,養護周期大于14天。
7施工縫及節點:所有預留施工縫(水平施工縫、豎直施工縫)節點都要設置止水措施,施工縫、穿墻螺栓、穿墻管道等。
8混凝土驗收標準:現澆混凝土外觀不應嚴重缺陷;不應有影響結構或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,強度符合設計要求。評定混凝土強度時,應按照60d或90d進行驗收。
9混凝土缺陷處理措施
對設計有較大影響時,需經設計、質檢部門及有關單位協商,決定處理補救方案。
對規范中允許的小面積蜂窩及表面裂縫,可按下面方法處理:
(1)把洞或縫鑿開,剔除松動部分,鑿成“凹”形槽,用水充分潤濕表面;
(2)在洞或縫的內表面抹壓上高強抗裂防水砂漿;
(3)修補完后,經8~12小時撒水養護,養護期不小于7天。
(4)施工中漏振、過振產生的孔洞、蜂窩麻面,應剔除松動部分,水洗后在鑿開表面涂上水泥砂漿,再用膨脹水泥砂漿填補上,抹壓平整。
(5)板式結構可見裂縫寬度在1mm以下時,可鑿在V字形斷面,在表面清洗后涂上水泥砂漿,在用膨脹水泥砂漿填補、保濕。
(6)對1mm以上的裂縫,鑿成V字形斷面,直接灌入樹脂,在用上述辦法處理直至不產生裂縫。
(7)墻體出現有害裂縫時內側采用直接注漿法進行修復。
(8)板式結構出現滲水現象時,采用斜孔注漿加固法,并對表面裂縫實行剛性封堵。
10混凝土結構冷縫處理措施
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易出現施工冷縫,造成冷縫出現的原因包括,澆筑強度小、混凝土滯留時間過長表面水分蒸發硬化、混凝土凝結時間異常?;炷两Y構出現施工冷縫可采取一下辦法進行處理:
(1)鋪設砂漿
澆筑過程中下層混凝土出現施工冷縫,在下層混凝土施工冷縫面鋪設2~3cm厚膨脹水泥砂漿,再進行上層混凝土的澆筑,但應注意鋪設膨脹水泥砂漿和澆筑上層混凝土的間隔時間。膨脹水泥砂漿如果曬干,影響施工縫面的結合。
(2)表面修補
澆筑完成后發現混凝土結構出現施工冷縫,對于穩定和對結構承載能力沒有影響的冷縫可進行表面修補。通常的處理措施冷縫表面涂抹水泥漿、環氧膠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、瀝青等防腐材料,在防護的同時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種作用的影響繼續開裂。
(3)冷縫封堵
澆筑完成后發現混凝土結構施工冷縫,并且冷縫處影響混凝土整體結構防滲性能,對冷縫應進行化學注漿,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。常用的膠結材料有水泥漿、環氧樹脂、甲基丙烯酸酯、聚氨酯等化學材料。
※應急措施:在混凝土不能連續澆筑時,地泵澆筑另一端層面砼初凝前,采用塔吊配合料斗調運砼至澆筑地點接縫,隨砼澆筑進度依次向前接縫,在下車砼攪拌車未到達現場前,本車砼僅作為接縫 使用,指派專人到砼攪拌站督促砼的連續供應。